-
作者:暖心的朝陽
口罩裡的春天
第一節
藍色褶皺裡的溫度
2020年正月的風,裹著雪粒子往人衣領裡鑽。我縮在社區值班室的鐵櫃後麵,數著桌上的口罩——一共二十三隻,藍色的醫用外科款,邊緣還沾著從疾控中心領來時的消毒水味。
小周,3號樓張嬸說她降壓藥吃完了,你能不能幫忙跑趟藥店對講機裡傳來主任的聲音,帶著電流的雜音。我捏起一隻口罩往臉上按,耳掛勒得耳根發緊,呼吸時鏡片很快蒙了層白霧。樓道裡靜得嚇人,往常張嬸家總開著門,她家小孫子的玩具車軲轆聲能從三樓滾到一樓,現在隻剩聲控燈隨著我的腳步亮了又滅。
張嬸開門時,手裡攥著個布包,層層疊疊裹了三層。藥盒在裡麵,她聲音壓得低,怕飛沫似的,麻煩你了,這時候出去太危險。布包裡除了藥盒,還塞著塊剛烙的玉米餅,溫熱的油滲過棉布,在我手心裡洇出個圓印。
藥店門口排著長隊,每個人都隔著兩步遠,口罩把臉遮得隻剩眼睛。輪到我時,穿白大褂的姑娘從櫃檯裡遞出藥,額外塞了包消毒濕巾:這個給你,你們社區的人天天跑,得注意點。她的口罩邊緣有點起球,想來是戴了好些天,說話時聲音悶在裡麵,卻透著股暖。
回去的路上,看見小區門口的修車鋪開著門。老王蹲在門口補輪胎,口罩掛在下巴上,露出滿是胡茬的下巴。你這時候還開門我問他。他手裡的扳手頓了頓,指了指鋪子裡的自行車:都是社區醫生的車,他們去上門測體溫,車壞了咋行車把上掛著個保溫杯,裡麵的水早涼了,他卻冇顧上喝一口。
晚上整理物資時,發現張嬸給的玉米餅還在兜裡。掰了半塊放進嘴裡,甜香混著口罩上殘留的消毒水味,竟也覺得踏實。窗外的雪還在下,值班室的燈亮到後半夜,桌上的二十三隻口罩,第二天早上少了五隻——給了早起買菜的李奶奶,給了要去醫院陪床的小王,還有一隻,給了來送修自行車的社區醫生。
第二節
陽台上的小花園
三月的陽光總算有點暖意,卻照不進緊閉的單元門。我在社區群裡發通知,說要統計居民的生活需求,訊息剛發出去,手機就震個不停。最下麵的一條是劉姐發的,附了張照片:陽台上擺著十幾個塑料瓶,裡麵插著綠芽,像是蔥苗。
小周,能幫我買點蔥籽不劉姐的電話打過來,背景裡有孩子的哭鬨聲,孩子在家待久了,總吵著要去公園,我尋思著種點東西,讓他看看發芽。我答應下來,第二天去超市時,特意多買了幾包蔬菜種子,有番茄的,有生菜的,還有一包向日葵。
送種子去劉姐家時,她家孩子正趴在陽台欄杆上,盯著塑料瓶裡的綠芽看。這是蔥嗎孩子仰起頭問我,眼睛亮得像星星。劉姐笑著說:昨天剛種的,他非要自己澆水,半夜還爬起來看有冇有發芽。陽台的窗台上,還擺著孩子畫的畫,畫裡的太陽是橙色的,旁邊寫著希望快點好起來。
後來社區群裡漸漸多了曬陽台花園的照片。李奶奶曬了她種的蒜苗,綠油油的長了半尺高;老王曬了他修自行車時撿的花盆,裡麵種著從樓下挖的野草;就連平時不愛說話的張叔,也發了張照片——他家的窗台上,擺著個空的消毒液瓶子,裡麵插著幾支迎春花,是他早上在小區門口的花壇裡摘的。
四月初的時候,劉姐的番茄苗開了小花,白色的,小小的一朵。她在群裡發了視頻,孩子舉著手機,對著番茄花喊:小周叔叔,你看!開花啦!我看著視頻裡的小花,忽然覺得,這緊閉的單元門裡,藏著好多好多春天的盼頭。
第三節
流動的菜籃子
五月的風裡有了麥香,可小區裡的獨居老人還是不敢出門。主任說要組織誌願者給老人送菜,我第一個報了名。頭一天送菜,我推著小推車,從菜市場到小區,走了整整一個小時。菜籃子裡裝著李奶奶要的白菜,張嬸要的土豆,還有王爺爺要的豆腐——他說要做豆腐腦,給隔壁的小孩嚐嚐。
王爺爺開門時,手裡拿著個小本子,上麵記著每天的菜價。昨天的土豆是兩塊五一斤,今天的怎麼是兩塊三他戴著老花鏡,指著本子問我。我笑著說:菜市場搞活動,便宜了點。其實是我自己貼了錢,王爺爺的退休金不多,平時省吃儉用,我不忍心讓他多花錢。
送完最後一戶,天已經黑了。我推著空推車往回走,路過小區門口的水果店,老闆從裡麵探出頭:小周,等一下。他遞過來一袋蘋果,紅通通的,還帶著水珠:給老人送過去吧,我這也賣不動,放著也是放著。我想說謝謝,他卻擺了擺手:都是應該的,你們天天跑,比我們辛苦多了。
後來送菜的隊伍越來越大,有小區裡的年輕人,有隔壁超市的店員,還有學校裡的老師。我們分了組,每組負責幾棟樓,菜籃子從一開始的小推車,變成了三輪車,裡麵的菜也越來越豐富,有新鮮的水果,有速凍的餃子,還有孩子愛吃的零食。
有一天送菜時,李奶奶拉著我的手,往我兜裡塞了個荷包,是她自己繡的,上麵繡著朵梅花。戴著吧,保平安。她說。荷包裡裝著艾草,聞著香香的。我攥著荷包,推著菜籃子往樓下走,風裡的麥香更濃了,我知道,夏天要來了。
第四節
雲端的課堂
六月的蟬鳴開始聒噪,學校還冇開學。我在社區裡幫忙登記學生的網課需求,遇到了剛搬來的陳老師。她是附近小學的語文老師,戴著副眼鏡,說話溫溫柔柔的。我們班有個學生,家裡冇網,冇法上網課,她說,我想在社區值班室給他補補課,行嗎
我趕緊騰出值班室的桌子,搬了把椅子。第二天,陳老師帶著學生來了,是個小男孩,叫樂樂,揹著箇舊書包,裡麵裝著課本和作業本。陳老師講課的時候,樂樂聽得特彆認真,眼睛盯著課本,手裡的筆不停地記著。值班室的窗戶開著,蟬鳴聲飄進來,和陳老師的講課聲混在一起,竟也覺得格外好聽。
後來,來值班室補課的學生越來越多,有小學的,有初中的,陳老師一個人忙不過來,小區裡的其他老師也來幫忙,有教數學的,有教英語的,還有教美術的。我們把值班室分成了幾個小區域,每個區域裡都有一張桌子,一把椅子,學生們隔著距離坐著,戴著口罩,卻擋不住眼裡的求知慾。
有一次,我路過值班室,聽見陳老師在給學生們讀課文:盼望著,盼望著,東風來了,春天的腳步近了。學生們跟著讀,聲音不大,卻很整齊。我站在門口,看著他們認真的樣子,忽然覺得,這雲端的課堂,藏著好多好多未來的希望。
七月底的時候,學校通知要開學了。樂樂來跟陳老師告彆,手裡拿著幅畫,畫的是值班室的樣子,裡麵有好多桌子,好多學生,還有陳老師在講課。老師,謝謝你,樂樂說,我以後會好好學習的。陳老師摸著他的頭,笑著說:加油,老師相信你。
第五節
口罩上的笑臉
八月的太陽火辣辣的,小區裡的核酸檢測點排起了長隊。我穿著防護服,戴著麵罩,給居民們登記資訊。汗水順著臉頰往下流,流進脖子裡,癢得難受,可我不敢抬手擦——防護服穿脫太麻煩,浪費時間。
阿姨,你辛苦了!一個小女孩走過來,手裡拿著張畫,畫的是個穿著防護服的人,臉上帶著笑臉,口罩上還畫著個愛心。她把畫遞給我:這個給你,希望你天天開心。我接過畫,心裡暖暖的,汗水好像也不那麼癢了。
後來,越來越多的小朋友給我們送畫,有畫奧特曼的,有畫小公主的,還有畫我們在覈酸檢測點忙碌的樣子。我們把這些畫貼在檢測點的牆上,五顏六色的,像一片小花園。居民們排隊的時候,看著牆上的畫,臉上都露出了笑容。
有一天,核酸檢測快結束的時候,來了個老爺爺,手裡拿著個保溫桶。我給你們熬了綠豆湯,他說,天熱,喝點降降溫。我們推辭著,他卻不高興了:你們天天在這曬著,比我們辛苦多了,喝點湯算什麼。我們隻好接過保溫桶,綠豆湯甜甜的,喝在嘴裡,暖在心裡。
九月初的時候,天氣涼快了點,核酸檢測的次數也少了。我們把牆上的畫收起來,放進箱子裡,準備留作紀念。小女孩又來問我:阿姨,我們什麼時候還能再給你送畫呀我笑著說:等疫情結束了,我們就可以摘下口罩,好好地看看彼此的笑臉了。
第六節
解封後的第一碗麪
十二月的風裡帶著年味,小區終於解封了。我站在小區門口,看著居民們笑著走出大門,有的去菜市場買菜,有的去超市購物,還有的去公園散步,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輕鬆的笑容。
我想起解封前的最後一天,社區裡的居民們一起在微信群裡約定,解封後要一起吃頓飯。解封後的第二天,我們在小區門口的小飯館裡聚了餐,點了好多菜,有魚,有肉,還有餃子。飯館老闆笑著說:這半年,多虧了你們,我們才能挺過來。今天這頓飯,我請客!
吃晚飯的時候,張嬸端著一碗麪走過來,遞給我:小周,這是我給你做的雞蛋麪,你嚐嚐。麪條熱乎乎的,雞蛋煎得金黃,吃在嘴裡,香得我差點哭出來。我想起這半年來的點點滴滴,想起那些藍色的口罩,想起那些陽台上的綠芽,想起那些流動的菜籃子,想起那些雲端的課堂,想起那些口罩上的笑臉,忽然覺得,這一切都值得。
飯後,我們一起在小區裡散步,張叔說要組織個廣場舞隊,李奶奶說要去公園打太極,老王說要把修車鋪重新裝修一下,劉姐說要帶孩子去動物園……每個人都在規劃著解封後的生活,眼裡滿是期待。
走到小區門口的時候,我看見門口的花壇裡,迎春花已經開了,黃色的小花,在寒風裡顯得格外鮮豔。我知道,春天真的來了,口罩裡的春天,終於來了。
第七節
舊物堆裡的新約定
解封後的第一個週末,社區辦了場舊物交換會,說是讓大家把家裡用不上的東西拿出來,換點需要的,也趁機見見麵。我抱著一摞去年冬天穿的厚外套去的時候,場子已經熱鬨起來了,長條桌上擺得滿滿噹噹:有孩子穿小的運動鞋,有冇拆封的口罩,還有李奶奶繡了一半的十字繡。
老王蹲在桌角,手裡拿著箇舊收音機,正跟張叔比劃:這玩意兒好,能聽新聞,你不是愛聽評書嗎拿你那把閒置的二胡換,咋樣張叔摸著二胡的木杆笑:行啊,我這二胡放家裡落灰,給你正好。兩人一拍即合,交換的時候還不忘互相叮囑:收音機電池我給你裝好了,你記得關。二胡弦鬆了,你回去調調。
劉姐帶著孩子也來了,孩子懷裡抱著個變形金剛,眼睛卻盯著桌上的一套水彩筆。水彩筆的主人是個小姑娘,攥著筆盒捨不得鬆手。劉姐蹲下來跟孩子說:你看,你的變形金剛能變汽車,她的水彩筆能畫好多好看的畫,你們換著玩,下午還能一起畫畫呢。兩個孩子對視一眼,慢慢把手裡的東西遞了過去,冇一會兒就湊在台階上畫起了畫,畫紙上是兩個手拉手的小人,都戴著圓圓的口罩。
最熱鬨的是李奶奶的攤位,她把自己種的蒜苗捆成小把,跟人換東西——換了張嬸的半袋麪粉,換了陳老師的一本舊童話書,還換了個年輕人的藍牙音箱。我孫子說這玩意兒能聽戲,李奶奶抱著音箱笑得合不攏嘴,以後我在陽台種蒜苗,就能聽著戲了。
散場的時候,大家手裡都拎著換來的寶貝,有人提議拍張合照,所有人都湊到一起,對著鏡頭笑。照片洗出來後貼在社區公告欄裡,我每次路過都能看見——照片裡的人有的舉著蒜苗,有的抱著收音機,有的牽著孩子的手,每個人的眼睛都亮閃閃的,像裝著星星。
第八節
寒風裡的熱包子
臘月裡的風颳得人臉疼,社區門口的早餐攤卻早早支起來了。攤主是對小夫妻,以前在菜市場賣包子,疫情時歇了業,解封後第一時間就來社區門口擺攤,說忘不了疫情時大家幫襯。
我每天早上都去買兩個肉包,包子剛出鍋,燙得手直抖,咬一口,湯汁順著嘴角往下流。小夫妻總是忙得腳不沾地,男的揉麪,女的包餡,蒸籠冒的熱氣把兩人的臉熏得通紅。多加點醋不女的問我,手裡還拿著個小醋瓶,昨天張嬸說醋不夠,我今天特意多帶了兩瓶。
有天早上,我看見王爺爺拄著柺杖站在攤前,盯著蒸籠看。大爺,來兩個包子男的問。王爺爺搖搖頭:我不吃,我給隔壁小吳帶的,他昨天加班到半夜,今早肯定起不來。小夫妻一聽,趕緊撿了兩個熱包子裝進袋裡:大爺,這兩個算我們的,您給他帶去,讓他趁熱吃。王爺爺要給錢,他們卻擺手:不用不用,以前疫情時,您還幫我們看攤呢。
後來,早餐攤成了社區的情報站——張嬸會來問今天蒜苗多少錢一斤,陳老師會來聊學生開學後的情況,就連平時不愛出門的張叔,也會來買個包子,順便跟老王嘮嘮二胡。小夫妻也總記著大家的喜好:李奶奶愛吃素包,就特意多包點韭菜雞蛋餡;孩子愛吃糖包,就把糖餡調得甜一點。
有天降溫,風特彆大,小夫妻的帳篷被吹得晃悠悠的。幾個年輕人路過,趕緊上前幫忙固定,有人找了石頭壓帳篷角,有人幫著招呼客人。小夫妻過意不去,非要給大家塞包子,大家笑著擺手:不用,你這包子暖,我們幫點忙算啥。那天的包子好像格外香,咬下去的時候,心裡也暖乎乎的。
第九節
年夜裡的長明燈
除夕那天,社區裡掛滿了紅燈籠,家家戶戶的窗戶裡都透著光。我和主任在值班室值班,桌上擺著張嬸送來的餃子,李奶奶熬的八寶粥,還有小夫妻剛蒸的糖包。
快到十二點的時候,有人敲門,是老王領著幾個居民來了,手裡拿著蠟燭和燈籠。咱們點個長明燈吧,老王說,去年這時候,大家都在家隔離,今年咱們一起守歲,盼著來年順順利利的。我們把蠟燭放在值班室門口的台階上,一支一支點起來,橘黃色的光映著紅燈籠,把門口照得暖暖的。
居民們陸續都來了,有人帶著瓜子花生,有人抱著孩子,還有人拎著吉他。陳老師抱著吉他坐在台階上,彈起了《新年好》,大家跟著一起唱,聲音不大,卻格外整齊。樂樂舉著個小燈籠,在人群裡跑來跑去,燈籠上的穗子晃來晃去,像極了春天的柳條。
十二點的鐘聲敲響時,遠處傳來零星的鞭炮聲,大家都安靜下來,盯著門口的蠟燭看。蠟燭的火苗輕輕跳動,映在每個人的臉上,我忽然想起去年正月裡的雪,想起那些藍色的口罩,想起陽台上的綠芽——原來那些難捱的日子,都在這些小小的溫暖裡,慢慢變成了回憶。
李奶奶拉著我的手,往我兜裡塞了個紅包,裡麵是張嶄新的一元錢。討個好彩頭,她說,來年啊,咱們都健健康康的,再也不用戴口罩了。我攥著紅包,心裡暖暖的,抬頭看見天上的星星,亮得像每個人眼裡的光。
那天夜裡,值班室門口的蠟燭燒了很久,直到天快亮的時候才滅。我想,這大概就是最好的新年禮物——不是多貴重的東西,而是一群人一起,守著一盞燈,盼著一個春天,把那些難走的路,都走成了熱鬨的人間。
第十節
藏在時光褶皺裡的答案
整理社區檔案時,我翻到了一疊舊物:被消毒水浸得發脆的口罩、畫滿笑臉的核酸檢測登記紙、孩子們交換過的變形金剛和水彩筆,還有李奶奶繡的梅花荷包——艾草香已經淡了,針腳卻依舊密實。陽光從窗戶照進來,落在這些東西上,像是給它們鍍了層暖光。
有個剛搬來的小姑娘湊過來,指著那隻藍色口罩問:姐姐,這是什麼呀為什麼上麵有小口子我想起2020年正月,張嬸用剪刀把口罩邊緣剪開,給小孫子做了個簡易的防護麵罩;想起老王把自己的口罩拆了,用裡麵的熔噴布給自行車坐墊做了層防水墊;想起陳老師戴著起球的口罩,在值班室給孩子們講課,聲音悶在布料裡,卻比任何時候都清晰。
這是春天的記號。我對小姑娘說。她似懂非懂地歪著頭,伸手摸了摸口罩上的褶皺。那些褶皺裡藏著太多東西:是雪天裡遞來的玉米餅,是陽台上倔強的綠芽,是流動菜籃裡的豆腐香,是雲端課堂上整齊的讀書聲,是寒風裡熱包子的湯汁,是年夜裡不熄的燭火。
其實我們都知道,疫情那幾年,冇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英雄,隻有一群普通的人,在各自的角落裡,把難字拆成了又和佳——又一次挺過去,就會有好光景。李奶奶種蒜苗不是為了賣錢,是為了讓陽台有生氣;老王修自行車不是為了掙錢,是怕醫生們耽誤了上門;小夫妻賣包子不是為了生意,是記著大家幫過他們的情分。
這些小事像一顆顆小石子,丟進時光的河裡,卻濺起了漫天的漣漪。有次張嬸跟我說,她現在還習慣在陽台種點蔥蒜,看見綠芽冒頭,就想起那年三月,孩子趴在欄杆上喊發芽啦的樣子;老王的修車鋪裡,還擺著當年社區醫生送的消毒液,他說每次看見,就想起自己蹲在雪地裡補輪胎,醫生遞來的那杯熱水;陳老師的教案本裡,還夾著樂樂畫的值班室,畫紙都發黃了,上麵的太陽依舊是橙色的。
第十一節
風裡飄著的都是希望
今年春天,社區組織了場老照片展,牆上貼滿了這幾年的照片:有穿著防護服登記資訊的我,有舉著蒜苗笑的李奶奶,有在早餐攤前幫忙的年輕人,還有除夕夜一起守著蠟燭的大家。好多居民站在照片前,指著上麵的人笑:你看你那時候,口罩勒得臉都變形了。可不是嘛,你那時候送菜,褲腳都濕了。
小姑娘拉著她媽媽的手,指著一張照片問:媽媽,他們為什麼都戴著口罩還笑呀她媽媽蹲下來,指著照片裡陽台上的綠芽說:因為他們知道,口罩擋不住春天,也擋不住想笑的心情呀。
我忽然明白,當初寫這些故事,不是為了記錄多麼特彆的時刻,而是想告訴所有人:那些我們以為熬不過去的日子,其實都藏著小小的溫暖;那些我們以為很普通的人,其實都在偷偷愛著這個世界。就像李奶奶的蒜苗,不管冬天多冷,隻要埋進土裡,就會拚命往上長;就像老王的修車鋪,不管生意多淡,隻要有人需要,就會亮著燈;就像我們每個人,不管遇到多大的難,隻要身邊有人陪著,就敢往前走。
展覽結束時,大家一起在社區門口的花壇裡種了棵梧桐樹。張叔說:等這樹長粗了,我們就在樹下下棋。李奶奶說:等這樹開花了,我就摘點花瓣做香囊。樂樂抱著小鏟子,在樹坑裡埋了顆向日葵種子:等它長出來,就能跟著太陽轉啦。
風吹過花壇,剛種下的梧桐樹枝條晃了晃,像是在點頭。我想起那年冬天,值班室門口的蠟燭燒到天亮;想起解封那天,張嬸端來的那碗雞蛋麪;想起舊物交換會上,大家手裡拎著的寶貝。原來所有的苦難,都會變成時光裡的糖,隻要我們願意一起等,一起扛,一起把小溫暖攢起來,就能湊成一整個春天。
現在再看那些舊物,口罩上的褶皺像是在笑,登記紙上的笑臉依舊鮮豔,荷包裡的艾草香,好像又濃了一點。我知道,這些故事不是結束,而是開始——就像那顆埋在土裡的向日葵種子,總有一天會發芽,會開花,會跟著太陽轉,會讓每個路過的人都知道:風裡飄著的,都是希望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