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羋月傳奇
一、楚宮明珠
楚威王五年,郢都王宮內,一聲嬰啼劃破黎明。
恭喜大王,是位公主!產婆將繈褓中的女嬰呈給威王。
楚威王熊商小心翼翼地接過女兒,隻見這嬰兒不哭不鬨,睜著一雙明亮的眼睛看著他,彷彿能看透人心。威王大喜:此女目如明月,就取名羋月吧!
小羋月很快成為楚宮最受寵的公主。威王批閱奏章時,常讓她坐在膝頭;出征歸來,最先抱起的也是這個眼睛亮得驚人的女兒。
月兒若為男兒,必是楚國明日之君。威王常如是感歎。
羋月三歲那年,威王特準她與公子們一同入學堂。在那裡,她結識了黃歇——一個雖出身旁支卻聰穎過人的少年。
月公主為何總盯著我看一日課後,黃歇忍不住問。
小羋月歪著頭:因為你的眼睛裡有星星,和父王給我看的星空圖一樣。
黃歇笑了:公主的眼睛裡纔有月亮呢。
兩個孩子相視而笑,從此形影不離。他們一同讀書習字,一同在宮苑追逐嬉戲,一同偷聽朝臣辯論國事。
然而好景不長。威王晚年,宮中權力鬥爭日益激烈。向氏因遭王後陷害,被逐出王宮。羋月永遠記得那個雨天,母親被強行拖走時淒厲的哭喊。
月兒,照顧好弟弟!這是母親留下的最後一句話。
失去母親庇護的羋月與弟弟羋戎頓時從雲端跌落。他們被遷至偏僻宮殿,衣食供給常被剋扣。昔日巴結的宮人如今避之不及。
唯有黃歇不離不棄,常常偷帶食物和書籍來看望他們。
月兒,等我長大了,一定娶你為妻,保護你和戎兒。星空下,少年黃歇鄭重起誓。
羋月靠在他肩頭,眼中含淚卻帶著笑:那我等你。
二、遠嫁秦國
命運從未給予羋月太多選擇。楚威王駕崩後,新王即位,楚國為聯秦抗齊,決定將公主羋姝嫁與秦王嬴駟,而羋月作為媵侍陪同前往。
不!我不去!羋月第一次失態,為何要我為媵我是先王最寵愛的公主啊!
傳令官冷冰冰道:此乃王命,由不得公主不從。
黃歇聞訊,冒險潛入宮中:月兒,我們走吧!離開楚國,去哪裡都好!
羋月淚如雨下:走能走到哪裡他們會追殺我們,還會連累戎兒。
兩個相愛的人在月下緊緊相擁,卻知此生緣儘。
公元前334年,送嫁隊伍浩浩蕩蕩離開郢都。羋月回頭望了一眼漸行漸遠的故國,將眼淚逼迴心底。
秦國鹹陽與楚地風情大不相同。這裡冇有郢都的婉約秀美,取而代之的是恢弘大氣與尚武精神。
秦王嬴駟是個英明而冷酷的君主。他初見羋姝時還算滿意,目光掃過媵侍隊伍時,卻在羋月身上停留片刻。
那個抬頭看天的媵女,倒是特彆。嬴駟對侍從低語。
羋月確實在抬頭看天——鹹陽的天空與郢都並無不同,月亮還是那個月亮,卻再也照不到她想見的人。
宮廷生活比想象中艱難。羋姝初時還念姐妹之情,漸漸卻在秦王寵幸羋月後心生芥蒂。
妹妹好手段,不聲不響就得了大王青眼。羋姝語帶譏諷。
羋月垂首:姐姐誤會,羋月從未有意爭寵。
然而君心難測,嬴駟確實對羋月這個特彆的楚國女子產生了興趣。他欣賞她的聰慧與膽識,常召她談論各國風土人情,甚至偶爾問策於她。
若秦欲東出,當先取何處一次嬴駟突然發問。
羋月沉吟片刻:巴蜀。巴蜀富庶,取之可富秦;據長江上遊,可製楚。
嬴駟眼中閃過驚豔之色:夫人之見,與司馬錯不謀而合。
不久,羋月有孕,生下公子嬴稷。得子本該是喜事,卻徹底撕裂了與羋姝的姐妹之情。
好個羋月,表麵不爭,暗地裡卻早已算計好了!羋姝摔碎了手中玉盞。
羋月抱著幼子,心中淒然。在這深宮之中,姐妹之情終究敵不過權力誘惑。
三、燕國歲月
公元前311年,秦王嬴駟薨,太子嬴蕩繼位,是為秦武王。
羋姝成為太後,第一道懿旨便是將羋月與其子嬴稷送往燕國為質。
妹妹莫怨我,要怨就怨你生了兒子。羋姝冷笑著送彆。
北國風寒,羋月緊抱年幼的嬴稷,乘坐簡陋馬車駛向未知的燕國。昔日秦國寵妃,如今淪為質子之母,人生起伏令她唏噓。
燕國雖不如秦楚強盛,但作為周朝老牌諸侯,自有其氣度。燕王對羋月母子以禮相待,安排他們住在薊城一處宅院。
生活清苦,羋月卻在這段日子裡真正成長起來。她親自教導嬴稷讀書習武,與當地百姓交往,學習北地風俗。
母親,為何我們要在這裡為什麼不回秦國小嬴稷常這樣問。
羋月總是溫柔而堅定地回答:稷兒,此刻的忍耐是為了將來的迴歸。你要記住,磨難是最好的老師。
她常常望著南方星空,思念故國楚國,更思念那個許下誓言卻未能相守的少年。聽說黃歇已成為楚國重臣,被尊為春申君,她心中既欣慰又酸楚。
母親看星星的時候,好像在哭。嬴稷悄悄對侍女說。
羋月聞言,將兒子摟入懷中:母親冇有哭,母親是在記住每一個黑夜,因為它們會讓明天的太陽更加明亮。
在燕國的日子裡,羋月廣泛結交,甚至與燕國大將樂毅之妹樂靈成為知己。通過這些關係,她密切關注著秦國動向。
訊息時好時壞:秦武王力大好武,常與人比試舉鼎;秦國連年征戰,國力雖強卻民疲兵乏;羋姝太後與武王關係不睦,朝廷暗流湧動...
公元前307年,一個驚人的訊息傳來:秦武王與人比賽舉鼎,重傷身亡!秦國無嗣,諸公子爭位,國內大亂!
羋月知道,機會來了。
四、義渠結盟
母親,我們真的能回秦國嗎嬴稷眼中閃著期待的光芒。
羋月撫摸著兒子的頭:不僅要回去,還要拿回本該屬於你的一切。
然而現實殘酷。她們母子在秦國毫無根基,唯一能依靠的隻有自己。羋月深思熟慮後,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——聯絡義渠人。
義渠是秦國西部的遊牧民族,長期與秦為敵,時降時叛。與義渠結盟無異於與虎謀皮,但羋月已無路可走。
通過燕國關係,羋月秘密聯絡了義渠王。她親自前往義渠營地,麵對那些彪悍的草原勇士,毫無懼色。
義渠王,我知你族與秦有世仇。如今秦國內亂,正是天賜良機。羋月直視著義渠王的眼睛,助我兒歸秦即位,我承諾即位後,秦與義渠和平共處,開放邊市,互通有無。
義渠王大笑:一個秦國王子之母,憑什麼讓我相信
羋月從容不迫:就憑我是羋月,楚威王之女,秦惠文王之妃。就憑我能在燕國為質數年而心智不墮,就憑我敢獨自來到你的營地與你談判。
她頓了頓,聲音更加堅定:義渠王,你可以選擇殺了我,與繼續與一個統一的秦國為敵;或者助我一臂之力,獲得一個友好的西方鄰邦。
義渠王凝視這個看似柔弱卻氣場強大的女子,良久,突然拍案而起:好!我就賭這一次!不是為了秦國,而是為了你羋月的膽識!
得到義渠支援後,羋星夜兼程返回秦國。她聯絡舊部,說服了一批對當前混亂局麵不滿的老臣。樗裡疾、魏冉等重臣紛紛站在她這一邊。
公元前307年秋,羋月借義渠兵力護送,帶著嬴稷回到鹹陽。
城內,羋姝太後驚怒交加:她怎麼敢回來還帶著義渠人!
兩位楚女再次相見,已是勢同水火。
姐姐,彆來無恙。羋月平靜道。
羋姝冷笑:好個羋月,引外族入侵母國,你好大的膽子!
我所做一切,隻為秦國不致陷入內亂。羋月目光如炬,武王猝逝,諸公子爭位,若持續下去,秦國百年基業將毀於一旦。我兒嬴稷為先王血脈,即位名正言順。
在義渠武力和老臣支援的雙重壓力下,羋姝不得不妥協。嬴稷即位,是為秦昭襄王。羋月成為宣太後,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太後。
五、宣太後臨朝
母親,這些奏章該如何處理年輕的昭襄王將竹簡推到羋月麵前。
羋月溫和地看著兒子:稷兒,你已是秦王,當學著自己決斷。
可是母親...
我會從旁輔助,但最終決定必須由你做出。羋月語氣堅定,一個君王最重要的不是不犯錯,而是有承擔錯誤的勇氣。
羋月雖以太後的身份臨朝聽政,卻始終注重培養兒子的獨立治國能力。她大力推行改革,削弱宗室權力,提拔有才之士如魏冉、白起等。
麵對義渠問題,她履行諾言,開放邊市與義渠人貿易。但同時加強邊防,逐步消化這個不安定的鄰居。
太後,義渠人貪得無厭,屢次犯邊,不如一舉滅之!有將領建議。
羋月搖頭:誠信立國,我既已承諾和平共處,便不可背信。然若義渠主動挑釁,我秦軍亦不懼戰。
她巧妙地在懷柔與強硬間保持平衡,使西部邊境獲得了難得的和平期。
然而羋姝始終不甘失敗,暗中聯絡楚國勢力,企圖推翻羋月母子。
公元前305年,一場宮廷政變悄然醞釀。羋姝計劃在祭天大典時發難,誅殺羋月與昭襄王。
訊息被羋月提前獲悉。她冇有立即采取行動,而是將計就計,在祭天大典上佈下天羅地網。
當羋姝的人馬發起攻擊時,反而被一網打儘。
姐妹最後一次對峙,羋姝憤恨不已:你贏了,羋月。從楚國到秦國,你總是贏家。
羋月眼中含淚:姐姐,我從未想與你為敵。是你一步步相逼至此。
羋姝被軟禁宮中,次年憂鬱而終。羋月下令以太後之禮厚葬,親自為她守靈一夜。
母親為何對姝太後如此寬容昭襄王不解。
羋月長歎:她與我本是同根生的姐妹,隻因命運捉弄,走向殊途。死者已矣,生者當有慈悲之心。
六、月落星河
歲月流轉,昭襄王日漸成熟,羋月逐漸還政於子。晚年她常居深宮,偶爾召見老臣敘舊,更多時候是對著星空沉思。
一日,楚國使臣來訪,帶來一個訊息:春申君黃歇將於下月出使秦國。
羋月手中茶盞微微一顫,數十年的平靜彷彿被投入一顆石子,漾起圈圈漣漪。
黃歇到來的那日,羋月在宮中設宴相迎。兩人再見,已是白髮蒼蒼。
參見宣太後。黃歇依禮參拜。
羋月抬手:春申君不必多禮。故人相見,敘舊為上。
席間,他們談天下大勢,談楚秦交往,卻絕口不提當年情愫。直到宴席將散,賓客漸退,黃歇從袖中取出一卷竹簡。
此物保管多年,今日物歸原主。黃歇輕聲道。
羋月展開竹簡,竟是少年時他們共同抄寫的《詩經》,扉頁上有兩人稚嫩的筆跡: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。
淚水終於忍不住滑落:冇想到你還留著。
黃歇微笑:臣一生珍重。
兩人相視,千言萬語儘在不言中。他知道她已成為傳奇的宣太後,她知道他已是名滿天下的春申君。那段青澀的戀情,隻能永遠封存於記憶之中。
黃歇離開後,羋月獨自登上高樓,望著天邊明月。侍女擔心前來詢問,卻聽她輕聲吟誦:
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。舒窈糾兮,勞心悄兮。
那是他們少年時最愛的詩句。
公元前265年,宣太後羋月薨,結束了她傳奇的一生。臨終前,她緊握兒子的手:稷兒,為君者,當以民心為心...
昭襄王泣不成聲。
六、月落星河(續)
黃歇離去的那晚,羋月獨自坐在窗前,手中捧著那捲《詩經》。竹簡已被歲月染成深褐色,繫繩磨損嚴重,可見主人時常翻閱。她輕輕撫過那些熟悉的詩句,彷彿觸摸到少年時光。
太後,夜深了,該歇息了。老侍女輕聲提醒。
羋月抬頭,眼中尚有未乾的淚痕:你說,人這一生,究竟有多少遺憾是無法彌補的
老侍女跟隨羋月數十年,深知太後心事,輕聲道:太後已成就非凡,何必執著於未能如願之事
羋月苦笑:是啊,我助稷兒登基,穩定秦國,推行改革,使秦國日益強盛。可每當夜深人靜,我總會想,若當年...
她冇有說下去,隻是默默合上竹簡,小心收藏於枕下。
次日清晨,羋月召來昭襄王。
母親今日氣色不佳,可是昨夜未休息好昭襄王關切地問。
羋月搖頭,神情嚴肅:稷兒,我有一事相托。春申君在秦期間,你需以禮相待,但不可應允任何有損秦國的條件。
昭襄王點頭:兒臣明白。楚使此次前來,表麵為修好,實則想探我虛實。
羋月欣慰地看著兒子:你已能洞察他國心思,母親很是欣慰。記住,為君者不可無防人之心,但也不可無容人之量。
母親教誨,兒臣謹記。
黃歇在秦停留半月,與秦臣商討兩國邊界、貿易等事宜。每次會談,羋月都會仔細聽取彙報,卻不再親自會見黃歇。
直到黃歇臨行前一日,羋月命人送去一封信函和一柄寶劍。
此劍乃先王所賜,名'明月',今贈予春申君。望君珍重,保楚國之安。信上隻有這簡短一句。
黃歇接到劍與信,沉默良久,最終對來使道:請轉告太後,黃歇必不負所托。
使者離去後,黃歇撫摸著寶劍,對隨從感歎:月兒還是從前的月兒,即便身處高位,心中仍有情義。
隨從不解:大人為何不親自向太後辭行
黃歇苦笑:有些相見,不如懷念。知道她安好,便足夠了。
黃歇離開秦國那日,羋月站在宮中最高的望台上,遠遠望著使團車隊漸行漸遠,直至消失在地平線。
太後,為何不見最後一麵老侍女忍不住問。
羋月目光悠遠:相見不如不見,有情還似無情。我與他之間,隔著家國天下,早已不是兒女私情能夠跨越的了。
自那以後,羋月越發專注於輔佐昭襄王治國。她將多年執政經驗悉心傳授,教他如何平衡朝中勢力,何時該強硬,何時該懷柔。
治國如烹小鮮,火候至關重要。羋月常對兒子說,商鞅之法使秦強盛,但過嚴則民怨;儒家之言使民順從,過寬則國弱。王者之道,在於剛柔並濟。
昭襄王日益成熟,在母親指導下,推行了一係列改革:減輕某些過於嚴苛的刑罰,鼓勵農耕,優待有才之士不論出身。秦國在他的治理下,不但軍力強盛,民生也逐步改善。
公元前286年,羋月決定還政於子,退居深宮。
朝臣們紛紛上書挽留:太後英明,陛下尚年輕,仍需太後輔佐。
羋月卻態度堅決:雛鷹終須獨自翱翔。陛下已能獨當一麵,我再臨朝,反成掣肘。
昭襄王也懇求母親繼續輔政,羋月隻是搖頭:稷兒,母親不能永遠陪在你身邊。你要學會獨自麵對風雨,這纔是真正的成長。
退居甘泉宮後,羋月並未完全不理政事,隻是轉為幕後建議。她開始撰寫《治國策》,將一生執政心得記錄下來。
太後,您該休息了,連日書寫,恐傷身體。老侍女見羋月深夜仍在竹簡上奮筆疾書,忍不住勸道。
羋月抬頭微笑:時間不多了,我總得給稷兒,給後世留下些什麼。
《治國策》中,羋月詳細記述瞭如何應對宮廷政變、如何處理與外族關係、如何平衡朝中各方勢力、如何培養繼承人等寶貴經驗。其中特彆強調:王者非天生,皆由學而成。故教太子乃國之根本。
這一時期,秦國對外擴張加速。白起等將領東征西討,連連取勝。昭襄王常來甘泉宮與母親分享捷報。
母親,白起又攻下楚地三城!一次,昭襄王興奮地前來報告。
羋月卻冇有喜悅之情,反而憂心忡忡:稷兒,秦雖強盛,然連年征戰,民疲兵乏。且過猶不及,若諸國聯合抗秦,後果不堪設想。
昭襄王不以為然:如今六國皆弱,豈能聯合
羋月歎息:記得母親與你講過的唇亡齒寒的故事嗎今日秦取楚地,他日諸國必生恐懼。恐懼使人聯合,切不可小覷。
果然,公元前284年,燕將樂毅聯合五國伐齊,大獲全勝。這一事件震驚了昭襄王,使他開始重視母親的遠見。
母親,五國果真聯合伐齊了!若他們轉而攻秦...昭襄王憂心忡忡地來到甘泉宮。
羋月從容不迫:現在明白母親的話了不過不必過慮,五國聯合皆因齊湣王暴虐,不得人心。我秦雖強,卻未失道義,諸國不會輕易聯合攻秦。但需謹記:武力可征服土地,卻難征服人心。
在羋月建議下,昭襄王開始注重外交策略,遠交近攻,分化諸國,不再單純依靠軍事擴張。
晚年羋月身體日漸衰弱,但她精神依然清明。她常召老臣如魏冉、樗裡疾等入宮敘舊,回憶往昔歲月。
還記得當年如何從燕國返回秦國嗎一次,羋月笑問魏冉。
魏冉感慨:太後膽識過人,隻身赴義渠談判,臣等至今想起仍覺驚心動魄。
羋月卻搖頭:那不是膽識,是無奈之舉。人被逼至絕境,唯有置之死地而後生。
她停頓片刻,又道:我這一生,從楚國到秦國,從公主到媵侍,從質子之母到太後,曆經坎坷。如今回想,最珍貴的不是權力地位,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堅守的真心。
公元前271年,羋月病重,昭襄王日夜守候在側。
母親,您一定要好起來,秦國需要您。昭襄王泣不成聲。
羋月虛弱地撫摸兒子的麵龐:稷兒,母親不能再陪你了。這些年來,我看著你成長為英明的君主,心中無比欣慰。記住,為君者,當以民心為心,以天下為己任,而非以一己之私慾為重。
她讓侍女取來《治國策》和那捲《詩經》,交給昭襄王:這些留給你。《治國策》是我一生所得,可助你治國安邦。《詩經》...則是一個夢,一個我永遠珍藏的夢。
昭襄王雙手接過,淚如雨下。
最後時刻,羋月望著窗外明月,輕聲吟誦: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。舒窈糾兮,勞心悄兮...
聲音漸弱,最終悄然逝去。
公元前265年,宣太後羋月薨,舉國哀悼。昭襄王按照母親遺願,將她與父王合葬,但將那捲《詩經》悄悄放入母親懷中。
讓母親帶著她最珍視的夢安息吧。昭襄王對心腹大臣道。
羋月死後,昭襄王繼續推行她的政策,使秦國更加強大,為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堅實基礎。
而羋月作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太後,她的傳奇一生被後人傳頌。她不僅在男權主導的時代展現了女性的政治才能,更以睿智和膽識影響了戰國格局,成為曆史上不朽的人物。
千年過後,當人們仰望同一輪明月,仍會想起那個目如明月、心似星河的女子,想起她如何在亂世中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。
月出皎兮,佼人僚兮。月光依舊,傳奇永存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