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虞燼的世界在十八歲那年徹底安靜了下來。
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奪走了他的聽力,也奪走了他剛剛起步的音樂生涯。他被經紀公司毫不猶豫地解約,從備受期待的新星淪為無人問津的聾啞青年。
如今三年過去,虞燼習慣了寂靜,也習慣了被人們用或同情或異樣的目光注視。他在城郊的無聲咖啡館工作,那裡大部分員工都有聽力障礙,用手語交流,為顧客提供一片安靜的天地。
新訂單,大杯拿鐵,多加一份濃縮,送到對麵星耀大廈17樓。同事在櫃檯後的平板電腦上打字,螢幕上的字映出虞燼淺褐色的眼眸。
他點點頭,比了個OK的手勢,開始熟練地製作咖啡。蒸汽噴湧而出,他卻聽不見那熟悉的聲音,隻能憑眼睛判斷奶泡的質地。失去聽力後,他的其他感官變得異常敏銳,尤其是視覺。他能捕捉到最細微的表情變化,能讀懂唇語,能通過振動感知節奏。
打包好咖啡,虞燼走出咖啡館,穿過馬路走向那座高聳的寫字樓。星耀大廈是本市最大的娛樂公司總部,無數懷揣明星夢的年輕人進進出出,一如三年前的自己。
電梯到達17樓,虞燼按照指示走向排練室。門虛掩著,他輕輕推開——
刹那間,強烈的音樂振動穿透地板,通過他的鞋底傳遍全身。一群舞者正在排練,音響開得極大,連空氣都在震顫。虞燼僵在原地,恍惚間彷彿聽到了音樂的輪廓,那振動喚醒了他身體裡沉睡的記憶。
喂!送咖啡的
一個身影擋住了他的視線。虞燼抬頭,對上那雙他再熟悉不過的眼睛。
江爍。
他曾經的摯友,如今的頂流偶像。三年前,他們一起參加選秀,虞燼因天賦異稟的嗓音和創作能力備受矚目,江爍則總是差那麼一點。直到那場改變一切的高燒前夜,虞燼為決賽準備了原創歌曲,江爍說想先學習一下,虞燼毫無保留地分享了一切。
後來虞燼因病退賽,江爍臨場創作了那首歌,一炮而紅。
冇有人知道那首歌的真正作者是個再也聽不見聲音的聾啞人。
江爍顯然冇認出眼前這個送咖啡的聾啞青年就是曾經的虞燼。他皺著眉頭,不耐煩地伸手要接咖啡。
虞燼下意識地後退半步,用手語比劃:需要簽收嗎
江爍愣住,隨即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,夾雜著一絲不易察覺的輕蔑。他大聲而緩慢地說:放—那—邊—桌—子—上—彷彿虞燼不隻是聾,連智力也有問題。
這時,一個清亮的女聲插進來:他是聾人,不是不懂事,你正常說話他讀唇語就懂了。
虞燼轉頭,看見林知夏站在不遠處。她是近年來崛起的知名音樂製作人,以挖掘新人、打造金曲著稱。虞燼看過她的訪談,知道她以尊重每一位合作者而備受尊敬。
江爍訕笑一下:知夏姐說得對,我這不是冇經驗嘛。他轉向虞燼,正常語速說:放那邊桌上就行。
虞燼放下咖啡,視線不經意掃過排練室裡的白板,上麵寫著新專輯籌備計劃,主打歌叫《無聲焰火》——正是他失去聽力前寫的最後一首歌,從未給任何人看過。
他的心猛地一沉。
離開排練室時,虞燼感覺江爍的視線一直釘在他背上。
第二天,虞燼剛到咖啡館上班,就看見林知夏坐在靠窗的位置。她抬頭看見他,微微一笑,招手示意。
昨天謝謝你解圍。她在手機打字後遞給虞燼看。
虞燼搖搖頭,用手語表示沒關係,然後意識到她可能不懂手語,於是拿出自己的手機打字:隻是日常工作,不必客氣。
你的咖啡做得很好喝,林知夏繼續打字交流,其實我今天來,是想問問你有冇有興趣參與一個項目。
虞燼挑眉表示疑問。
我在籌備一檔新綜藝《無聲天籟》,尋找有音樂才華的聽障人士。昨天看到你,我覺得你很有氣質,想邀請你試試。
虞燼的心猛地一跳,隨即又沉下去。他打字回覆:我隻是個咖啡師,不會音樂。
沒關係,我們更看重的是音樂感知和表達,不是傳統技巧。林知夏堅持道,即使最後冇有參加節目,來當手語顧問也可以。我看得出來,你很不一般。
虞燼沉默良久。他早已遠離音樂世界,安於平靜的生活。但昨天看到江爍,看到那首被竊取的作品,心中熄滅已久的火焰似乎又有了複燃的跡象。
最終他打字問:什麼時候試鏡
《無聲天籟》的試鏡在一個週末舉行。虞燼冇想到會看到這麼多聽障音樂愛好者。有人通過振動感知音樂,有人通過視覺譜曲,有人用手語演繹歌詞。他們以各自的方式創造著屬於無聲世界的音樂。
輪到虞燼時,他走到鋼琴前,將手指輕輕放在琴鍵上。三年了,他再冇有碰過任何樂器。
他閉上眼睛,憑記憶按下和絃。振動通過指尖傳來,陌生又熟悉。他開始演奏自己失去聽力後寫的一首曲子——存在於腦海中,卻從未被任何人聽過的旋律。
當他睜開眼,看到林知夏和製作團隊驚訝的表情。一位聽障顧問激動地打著手語:太美了!這是我‘看’過最動人的音樂!
林知夏走到虞燼麵前,眼中閃著光:你說你不會音樂
虞燼打字回答:曾經會。現在隻能感受振動。
你剛纔演奏的是什麼曲子
我自己寫的,叫《靜默回聲》。
從那天起,虞燼成為《無聲天籟》的重點選手。節目錄製間隙,他兼任手語顧問,幫其他聽障選手溝通。林知夏經常找他討論節目設計,尊重他的每一個建議。
虞燼發現自己開始期待每次與林知夏的見麵。她不像其他人那樣要麼過度同情要麼刻意忽視他的殘疾,而是坦然接受他的所有狀態。他們發展出獨特的交流方式:打字、讀唇、基本手語,甚至偶爾的紙上塗鴉。
與此同時,江爍作為明星導師也加入了節目。他對虞燼的態度變得複雜,時而過分熱情地打招呼,時而又迴避眼神接觸。虞燼不確定江爍是否認出了他,畢竟三年可以改變一個人很多,尤其是從健全人變成殘疾人的巨大變化。
一天晚上,虞燼留在排練室練習。節目組提供了一種特殊設備,能將音樂轉換成強化振動和視覺信號,幫助聽障參與者感知。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,直到感覺有人注視著他。
轉身,他看見江爍站在門口,表情複雜。
果然是你,江爍走進來,關上門,虞燼。
虞燼麵無表情地看著他。
彆用那種眼神看我,江爍聲音壓低,你知道你現在是什麼處境嗎一個聾人,還想重迴音樂圈冇人會當真對待你的。
虞燼拿出手機打字,語音朗讀功能發出機械的聲音:我冇什麼需要證明的,隻是來分享音樂。
江爍冷笑:分享你是在暗示什麼嗎關於那首歌
虞燼繼續打字:哪首歌《無聲焰火》還是你憑之成名的那首《夜火》
兩人對視間,門被推開,林知夏走了進來:我在監控室看到還有人冇走——哦,江老師也在
江爍瞬間換上陽光笑容:知夏姐!正好碰到虞燼在練習,多聊了幾句。他真是了不起,聽不見還能這麼熱愛音樂。
林知夏看看江爍,又看看虞燼,敏銳地察覺到氣氛不對,但隻是笑笑:是啊,虞燼是我們節目的寶藏。不早了,一起走吧
事後,虞燼開始留意江爍的行為。他注意到江爍經常與一位姓李的投資人密談,那人並非節目組正式人員。有一次,虞燼偶然看到江爍遞給李總一個U盤,表情緊張而神秘。
直覺告訴虞燼事情不簡單。他藉口去洗手間,繞到後台控製室,果然發現李總正在與音頻工程師交談,手裡拿著那個U盤。
虞燼假裝整理道具,悄悄用手機拍下這一幕。當他放大照片時,心裡一沉——U盤上貼著《無聲天籟》決賽曲目的標簽。
決賽前一週,節目組安排了一次戶外宣傳活動。舞台上,嘉賓們與聽障選手互動,展示特殊的音樂設備。虞燼演示瞭如何通過振動感受節奏,引來觀眾陣陣掌聲。
活動結束時,人群開始散去。虞燼下台階時,突然被人從後麵猛推一把!他失去平衡向前倒去,關鍵時刻一隻有力的手抓住他的胳膊,將他拉回平衡。
林知夏緊張地看著他:冇事吧剛纔太危險了!
虞驚魂未定,轉頭四顧,隻看到匆匆離去的背影——很像江爍的助理。
回到節目組,虞燼檢查了當時舞台周圍的監控,但由於角度問題,冇能拍到推他的人。他不敢輕易指控,隻能更加警惕。
決賽前夜,虞燼熬夜練習。林知夏帶來宵夜看他,兩人用手機聊天。
緊張嗎她問。
有點。更多的是期待,虞燼打字,終於能讓更多人‘看見’我們的音樂了。
林知夏微笑:知道嗎最初做這個節目,我隻是想創新。但認識你之後,我明白了它的真正意義。音樂不隻是聲音,而是心靈的振動。
虞燼看著這些話,心中湧起暖流。他猶豫片刻,終於決定坦白:有件事我得告訴你。我和江爍,曾經是朋友。
他簡單講述了過往,以及那首被竊取的歌,但冇有直接指控,隻說是懷疑。
林知夏沉默良久,最後打字:我相信你。明天決賽,專注表演。我會注意其他事情。
決賽夜到來。直播現場座無虛席,評委席上坐著業內大佬,包括那位李總。虞燼在後台做準備,手心微微出汗。
江爍作為明星導師先表演了暖場節目——正是那首《無聲焰火》。歌詞略有改動,但核心旋律與虞燼的記憶一模一樣。表演獲得滿堂彩,江爍鞠躬致謝,目光與後台的虞燼相遇時,閃過一絲挑釁。
輪到虞燼上場了。他站在特殊設計的振動舞台上,腳下傳來強烈的節奏感。燈光暗下,他的手指在感應器上移動,通過視覺反饋聽到自己創造的音樂。
他表演的是全新創作的《心振》,講述從寂靜中重新找到生命節奏的心路曆程。冇有傳統意義上的聲音,但有光效、振動、手語吟唱和全息視覺效果,構成一場多維度的音樂體驗。
表演結束,全場寂靜片刻,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——許多聽障觀眾用手語鼓掌,手臂在空中劃出激動的弧度。
評委點評環節,前幾位都給予高度評價。輪到李總時,他卻皺眉道:很有創意,但這是音樂嗎冇有旋律,冇有和聲,隻是一堆視覺效果和振動。
另一位評委反駁:音樂的本質是振動和節奏,這支表演抓住了核心。
雙方爭論起來,現場氣氛緊張。最後李總突然說:我收到爆料,這位選手其實不是真的聽障人士,隻是為了節目效果假裝的!
全場嘩然。
虞燼僵在台上,看著李總拿出所謂的證據——偽造的醫療記錄和前同學證詞。他看向台側的江爍,對方正低頭掩飾笑意。
就在這時,林知夏站起來:我有話要說。她走上舞台,麵向觀眾:作為製作人,我覈實過每一位選手的背景。虞燼的身份真實無疑。反而,我這裡有段視頻,可能有人更想解釋一下。
大螢幕上開始播放一段監控錄像——正是江爍的助理在後台偷偷更換選手U盤的畫麵!接著播放了江爍與李總的秘密會麵照片。
江爍臉色瞬間慘白。
林知夏繼續說:我們還找到了三年前為虞燼看病的醫生,以及當年聽過他原創小樣的人證。關於《夜火》的創作權,有必要重新討論。
現場徹底沸騰,直播收視率飆升。
虞燼站在舞台中央,看著這一切發生。他走到林知夏身邊,輕輕握住她的手,然後麵向觀眾,用手語緩緩表示:
音樂屬於所有心靈,無論能否聽見。今晚我不是要指控誰,隻是想證明,沉默不等於無聲。我們聽障人群一直在‘唱’,隻是世界從未學會‘聽’。
他停頓一下,繼續比劃:現在,我希望大家真正‘聽’見我們的聲音。
全場起立,掌聲如雷。在無聲與有聲的交界處,虞燼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
賽後,虞燼成立了專門為聽障音樂人提供支援的基金會。林知夏辭去原公司職務,全心與他合作。《無聲天籟》第二季成為年度現象級節目,改變了大眾對音樂和殘疾的認知。
江爍和李總因竊取商業機密和誹謗被起訴,最終公開道歉並賠償。音樂界重新評估了許多作品的創作權。
深秋的傍晚,虞燼和林知夏坐在無聲咖啡館裡。窗外落葉紛飛,室內安靜溫馨。
林知夏在紙上寫:還記得你說過,最想唸的是雨聲嗎
虞燼點頭。
她從包裡拿出一個盒子:這是我請工程師朋友特製的。傳感器和軟件,能把實時聲音轉換成振動和視覺信號。讓你‘感受’到雨。
虞燼接過禮物,指尖微微顫抖。他伸出手,用手語說:謝謝。但最重要的是,你讓我再次感受到了音樂。
林知夏握住他的手,掌心相貼,振動直接傳遞。
無聲世界裡,有一種共鳴,比任何聲音都響亮。
林知夏的掌心溫暖而堅定,透過皮膚傳來的振動彷彿有某種頻率,與虞燼的心跳產生了奇妙的共振。他凝視著她,那雙總是能準確聽懂他沉默的眼睛,此刻盛滿了無需翻譯的理解。
我一直在想,林知夏輕聲說,語速適中以便虞燼讀唇,聲音到底是什麼。做這檔節目後我才明白,它遠不止是空氣中的振動。
虞燼拿出隨身攜帶的平板電腦打字:振動就是聲音的本質。我隻是接收方式不同。
但你創造的音樂,比許多能聽見的人更加豐富。林知夏說著,從包裡又拿出一個小巧的設備,試試這個。
那是一個銀色腕帶,簡潔的設計透著科技感。
這是我們合作實驗室的最新原型,她解釋道,它能將聲音轉換成更精細的觸覺信號,同時連接手機App生成實時視覺譜。戴上它,你就能‘感受’到更複雜的音樂層次。
虞燼遲疑片刻,接過腕帶戴在左手腕上。林知夏用手機操作了幾下,腕帶微微震動起來,不同頻率的脈衝以獨特模式刺激著他的皮膚。
這是我在放一首歌,林知夏說,能感覺到什麼
虞燼閉上眼睛,專注感受腕帶傳來的信號。起初隻是雜亂無章的振動,但很快他辨認出了節奏型,甚至能區分出不同樂器的振動特征。低音貝斯的深沉震顫,鼓點的短促衝擊,鋼琴流淌般的連貫脈衝。
他在平板上寫:是肖邦的夜曲但加入了現代編曲。
林知夏眼睛一亮:完全正確!這是新改編的版本。天哪,虞燼,你的感知力太驚人了。
就在這時,咖啡館的門被推開,一個身影怯生生地站在門口。是個十幾歲的男孩,耳朵戴著助聽器,手裡緊緊抓著一箇舊書包。
男孩猶豫地走近,拿出一張皺巴巴的《無聲天籟》宣傳單,指向虞燼的照片,然後笨拙地比劃著手語:我...喜歡...你的音樂。
虞燼微笑,用手語迴應:謝謝。你會手語
男孩搖頭,指指自己的助聽器:最近...才聽不見。還在學。
虞燼示意他坐下,在平板上打字:發生了什麼
meningitis,男孩慢慢地拚出這個詞,兩個月前。現在隻能聽到一點聲音,像在水下。他低下頭,我以前拉小提琴。
虞燼的心被揪緊了。他彷彿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——那個突然被拋入寂靜世界的少年,失去了與音樂的唯一連接方式。
你想繼續音樂嗎虞燼問。
男孩眼眶紅了,點點頭又搖搖頭:我不知道怎麼...聽不到了。
林知夏輕輕把手放在男孩肩上:你叫什麼名字
小遠,男孩說,陳遠。
虞燼摘下腕帶,遞給小遠:戴上這個。
小遠遲疑地照做。虞燼在平板電腦上操作一番,調出他正在創作的新曲目《漣漪》。腕帶開始振動,平板螢幕上同時浮現出對應的視覺圖案。
小遠睜大眼睛:這是...
音樂的樣子。虞燼打字,和你感受到的一樣嗎
男孩專注地感受著,忽然抬頭:這裡...是不是有絃樂像小提琴的振動。
虞燼驚訝地點頭。他冇想到小遠能如此敏銳地區分音色。
我還能...感覺到音樂,小遠的聲音帶著驚喜,隻是方式不一樣了。
林知夏與虞燼交換了一個眼神,那一刻他們想到了同一件事。
送走小遠後,林知夏轉向虞燼:我們需要擴大基金會的影響。還有很多像他這樣的人,突然失去聽力,以為音樂的大門永遠關上了。
虞燼沉思片刻,打字:不隻是音樂教育。還需要技術——像這個腕帶,但更便宜、更普及。還需要改變行業觀念。
一步一步來,林知夏微笑,首先,你願意正式加入基金會,擔任藝術總監嗎不隻是名義上的,真正參與決策和項目設計。
虞燼冇有立即回答。他走到咖啡館的落地窗前,望著外麵熙攘的世界。三年了,他習慣了安靜的角落,習慣了被邊緣化。現在一扇門重新打開,邀請他回到曾經失去的舞台。
他轉身,麵對林知夏,堅定地打出手語:我接受。但要以我的方式。
接下來的幾周,虞燼和林知夏投入基金會的工作。他們策劃了首個麵向聽障青少年的音樂工作坊,虞燼親自設計課程,強調通過振動、視覺和觸覺來感知音樂。
工作坊開幕那天,來了二十多個年齡不一的聽障孩子。小遠也來了,作為誌願者協助
younger
children。
很多人從冇想過還能接觸音樂,小遠在休息時對虞燼說,他們以為聾了就與音樂無緣了。
虞燼點頭,打字迴應:我們不是不能做音樂,隻是需要不同的工具和方式。
工作坊的**是集體創作環節。孩子們分組設計振動音樂,用各種能產生震動的設備——手機、專用振動器、甚至改裝過的遊戲手柄——創造出一段段獨特的節奏和旋律。
一個完全失聰的小女孩創造出最令人驚豔的作品。她將不同頻率的振動器綁在參與者手腕上,組成一個觸覺樂隊,每個人負責不同部分的振動模式,最終合奏出一首複雜而動人的作品。
我‘聽’得最清楚的時候是在水下,女孩用手語解釋,那時候全身都能感覺到振動。我想重現那種感覺。
林知夏看著這一幕,眼角濕潤:我們一直在用聲音定義音樂,卻忘了音樂的本質是振動,是節奏,是能被感知的模式。
工作坊結束後,虞燼和林知夏回到辦公室。桌上堆滿了技術方案和課程設計,但虞燼的注意力被一封郵件吸引。
發件人是全球最大的音樂科技峰會,邀請他作為主講人之一,分享聽障人士的音樂創新。
這是個巨大的平台,林知夏興奮地說,能讓行業真正重視起來。
虞燼卻皺眉搖頭,打字:他們想要的是‘勵誌故事’,不是真正的改變。
那我們就給他們真正的改變,林知夏堅定地說,不僅要講,還要展示——帶上我們的技術和作品。
與此同時,江爍的處境每況愈下。抄襲醜聞持續發酵,品牌解約不斷,巡迴演唱會被取消。法庭調解中,他最終承認《夜火》是基於虞燼的原創小樣改編的,同意支付钜額賠償和版權分成。
一個雨夜,虞燼加班晚歸,發現有人站在基金會辦公室門外。是江爍,冇打傘,渾身濕透。
兩人對視片刻,虞燼打開門示意他進來。
我不是來求原諒的,江爍開口,聲音沙啞,隻是...想解釋一些事。
虞燼遞給他毛巾,靜靜等待。
那年比賽前,你發著高燒卻還在修改那首歌。醫生說你可能嗓子會永久損傷,甚至...江爍深吸一口氣,我以為你再也唱不了歌了。我覺得那首歌太完美,不該被埋冇。我告訴自己,我隻是讓它被世界聽到。
虞燼打字,平板發出機械音:你從冇問過我的想法。
我知道,江爍低頭,後來你失去聽力,我覺得是報應。不敢麵對你,於是告訴自己你已經不再是那個才華橫溢的虞燼了。直到在排練室看到你...你依然在創造音樂,甚至比以前更獨特。
虞燼沉默良久,最後打字:音樂不屬於某個人,它屬於所有能感受它的人。
江爍抬頭,眼中閃過希望。
但虞燼繼續打字:但創作權屬於創作者。你偷走的不隻是一首歌,而是我的人生軌跡。
我知道現在說這些太晚了,江爍從包裡拿出一個U盤,這是你當年給我的所有小樣和草稿,還有一些我的...懺悔記錄。也許有一天,你能用它們做點什麼。
江爍離開後,虞燼獨自坐在辦公室裡,看著窗外的雨。他戴上林知夏給的腕帶,讓振動告訴他雨的音樂。
音樂科技峰會那天,虞燼站在萬眾矚目的舞台上。台下坐著行業大佬、科技精英和媒體記者。他調整了一下麥克風,背後的大螢幕開始實時顯示他的語音轉文字。
大家好,我是虞燼。我聽不見你們掌聲,但能感受到振動。開場白引來一陣友善的笑聲和更加熱烈的鼓掌——許多人故意跺腳,讓振動更強。
虞燼展示基金會的工作成果,播放聽障青少年創作的音樂視頻,介紹新開發的音樂觸覺轉換技術。最後,他宣佈推出全球首個專為聽障人士設計的音樂創作平台心振。
演示環節,他邀請誌願者上台體驗。當一位先天失聰的少女通過振動和視覺介麵創作出一段優美旋律時,全場起立鼓掌。
提問環節,有人問:虞先生,您認為未來音樂產業該如何更好地包容聽障群體
虞燼回答:不是‘包容’,而是重新定義。我們不是需要被‘包容’的少數群體,我們是帶來新視角的創新者。音樂不隻是聽覺體驗,它是多維藝術。觸覺音樂、視覺音樂都應該是音樂產業的一部分,而不是特殊分類。
另一個問題:您對過去與江爍的糾紛有什麼想說的現在和解了嗎
虞燼停頓片刻:關於過去,法律已經有了公正的判斷。至於未來,我設立了一個‘原創認證基金’,用江爍的賠償金來支援原創音樂人保護自己的作品。這也許是最好的結局。
峰會結束後,虞燼和林知夏在安靜的休息室相見。窗外已夜幕低垂,城市的燈光如星辰般閃爍。
今天你改變了無數人的觀念,林知夏用手語表示,她最近刻苦學習,已經能流暢交流。
虞燼微笑,也用熟練的手語迴應:我們一起改變的。
他猶豫片刻,從口袋裡拿出一個小盒子。
你給了我重新感受音樂的方式,虞燼打開盒子,裡麵是一對定製耳環,設計成聲波的形狀,但鑲嵌的寶石排列如手語中的愛字,我想給你這個。
林知夏眼眶微濕,伸出手,不是接過盒子,而是輕輕握住虞燼的手,將他的掌心貼在自己心口。心跳的振動透過皮膚傳來,比任何語言都響亮。
我學會了一首新歌,她在虞燼掌心輕輕敲出節奏,那是《心振》的主旋律,用你的方式。
虞燼感受著那熟悉的節奏,將自己的心跳與之同步。在無聲的世界裡,他們找到了最動人的和絃。
後來,虞燼和林知夏的基金會研發的音樂觸覺技術被廣泛應用,從音樂教育到康複治療。聽障兒童從小學習通過振動感受節奏,音樂場所普遍安裝振動地板和視覺提示係統。《無聲天籟》成為常青節目,發掘了無數聽障音樂人才。
而虞燼繼續創作音樂,他的作品跨越聽覺界限,成為連接不同感知世界的橋梁。每張專輯都同時釋出音頻版和振動觸覺版,後者甚至在某些榜單上更受歡迎。
在一個頒獎典禮上,虞燼憑藉振動交響詩《寂靜宇宙》拿下最高榮譽。獲獎感言時,他用手語表示:
有人問我,聽不見是否遺憾。我回答: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聆聽世界。寂靜不是缺失,而是另一種豐盈。在這豐盈中,我聽到了更多——心跳的節奏,思想的旋律,和靈魂深處的音樂。
台下,林知夏微笑著注視他,雙手放在心口,然後向外展開——手語中的愛。
聚光燈下,虞燼彷彿真的聽到了那無聲的迴響,在空氣中振動,穿透一切障礙,直抵人心最深處。
那是屬於他的,無聲燼燃。
-